抑鬱症

一、什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

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抑鬱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但我國對抑鬱症的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同時,抑鬱症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化趨勢。

二、抑鬱症病因

迄今為止,抑鬱症的病因並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鬱症關係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鬱症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抑鬱症的自我診斷和斷定方法

抑鬱症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心情不好,一個人情緒低落,但過兩天就好了,這就不是抑鬱症。抑鬱症有九個主要症狀,只要以下這些症狀至少存在四項,而且持續了兩周還不能緩解,並且影響到了平時的正常生活,就需要考慮是否患上了抑鬱症,並及時找專科醫生就診咨詢。

1、興趣喪失,沒有愉快感;

2、精力減退,常有無緣無故的疲乏感;

3、反應變慢,或者情緒容易激動、亢奮,也容易被激怒;

4、自我評價過低,時常自責或有內疚感,這也是導致患者自殺的主要原因;

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對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也難以決斷;

6、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7、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據研究,80%抑鬱症患者具有睡眠障礙)。

8、食慾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

9、性慾減退。

除上述症狀外,抑鬱症還有一些「周邊症狀」。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主要不是情緒方面的症狀,而是頭痛、頭暈、腹脹、心悸、身體疼痛等軀體症狀。因此一些查不出生理原因的軀體症狀也應該考慮是否有抑鬱症的可能,以免延誤治療。

抑鬱症的鑒別診斷

(一)內源性抑鬱症:

存在下列症狀之一者,應考慮內源性抑鬱症的可能:

1、即往有躁狂或抑鬱發病史。

2、家族中有躁狂或抑鬱病史。

3、本次病程過程中躁狂表現。

4、有精神運動性遲滯。

5、早醒或症狀有晨輕晚重的變化。

6、內臟功能低下,食慾減退或體重減輕,而無軀體疾病的存在。

7、自罪觀念,任何幻想或妄想

8、嚴重的自殺企圖或多次自殺未遂。

9、生活不能自理,自知力嚴重缺乏。

(二)反應抑鬱症: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考慮反應性抑鬱症的可能:

1、急性起病,病程不到半年。

2、由明顯環境因素誘發,且症狀與環境因素有關。

3、精神創傷常縈繞於腦際,難以擺脫。

(三)藥物所致的抑鬱狀態:

患者可能找到使用藥物病史。

(四)器質性疾病或軀體伴發的抑鬱狀態:

可找到器質性病變。

(五)其他神經症和精神病伴發的抑鬱狀態:

除抑鬱症狀外,患者無神經症和精神病其他症狀。

 

四、抑鬱自評量表(SDS)

抑鬱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是一種測量抑鬱的工具。由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莊(William W.K.Zung)於1965-1966年開發,是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原型是W.K.Zung編製的抑鬱量表(1965)。

  • 其特點是使用簡便,並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鬱患者的主觀感受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

  • 主要適用於具有抑鬱症狀的成年人,包括門診及住院患者。對嚴重遲緩症狀的抑鬱,評定有困難。同時,SDS對於文化程度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時間範圍為過去一周

  • 包括精神性-情感症狀兩個項目,軀體性障礙八個項目,精神運動性障礙兩個項目,抑鬱性心理障礙八個項目。

1、量表優點

抑鬱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為美國教育衛生福利部推薦的用於精神藥理學研究的量表之一。因使用簡便,能相當直觀地反映病人抑鬱的主觀感受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當前已廣泛應用於門診病人的粗篩、情緒狀態評定以及調查、科研等。 

如用於評估療效,應在開始治療或研究前讓自評者評定一次,然後至少應在治療後或研究結束時再自評一次,以便通過SDS總分變化來分析自評者的症狀變化情況。在治療或研究期間評定,其時間間隔可由研究者自行安排。 

2、量表組成

以下為SDS量表的內容(帶*為反向評分題):

項目

偶有

有時

經常

持續

1、我覺得悶悶不樂,情緒低沉

1

2

3

4

*2、我覺得一天中早晨最好

4

3

2

1

3、一陣陣哭出來或覺得想哭

1

2

3

4

4、我晚上睡眠不好

1

2

3

4

*5、我吃得跟平常一樣多

4

3

2

1

*6、我與異性密切接觸時和以往一樣感到愉快

4

3

2

1

7、我發覺我的體重在下降

1

2

3

4

8、我有便秘的苦惱

1

2

3

4

9、心跳比平常快

1

2

3

4

10、我無緣無故地感到疲乏

1

2

3

4

*11、我的頭腦和平常一樣清楚

4

3

2

1

*12、我覺得經常做的事情並沒有困難

4

3

2

1

13、我覺得不安而平靜不下來

1

2

3

4

*14、我對未來抱有希望

4

3

2

1

15、我比平常容易生氣激動

1

2

3

4

*16、我覺得做出決定是容易的

4

3

2

1

*17、我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4

3

2

1

*18、我的生活過得很有意思

4

3

2

1

19、我認為如果我死了,別人會生活得更好

1

2

3

4

*20、平常感興趣的事我仍然感興趣

4

3

2

1

註:對20個項目評定時依據的等級標準為:

1沒有或很少時間 2少部分時間 3相當多時間 4絕大部分時間或全部時間

測驗記分

若為正向評分題,依次評為1、2、3、4分;反向評分題則評為4、3、2、1。待評定結束後,把20個項目中的各項分數相加,即得出總分(X),然後將得分數乘以1.25以後取整數部分,就得標準分(Y)。 

結果解釋

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鬱,63-72分為中度抑鬱,73分以上為重度抑鬱。 

SDS總粗分的正常上限為41分,分值越低狀態越好。標準分為總粗分乘以1.25後所得的整數部分。我國以SDS標準分≥50為有抑鬱症狀。 

抑鬱嚴重度=各條目累計分/80。結果:0.5以下者為無抑鬱;0.5—0.59為輕微至輕度抑鬱;0.6—0.69為中至重度;0.7以上為重度抑鬱。僅做參考。

注意事項

1、SDS主要適用於具有抑鬱症狀的成年人,它對心理咨詢門診及精神科門診或住院精神病人均可使用。對嚴重阻滯症狀的抑鬱病人,評定有困難。 

2、關於抑鬱症狀的分級,除參考量表分值外,主要還要根據臨床症狀。特別是要害症狀的程度來劃分,量表分值僅能作為一項參考指標而非絕對標準。  

、抑鬱症的治療

藥物治療:傳統治療方式中,藥物治療是中度以上抑鬱發作的主要治療措施。傳統的三環類、四環類抗抑鬱藥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由於不良反應較大,應用明顯減少。

心理治療: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鬱發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合併心理治療

物理治療: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物理治療手段——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主要適用於輕中度的抑鬱發作患者。


六、UCF對抑鬱症的修復原理及作用

1、抑鬱症本身的機理不是非常明確,很多因素都會導致抑鬱症,比如壓力,疾病。有的疾病比如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亦將會導致抑鬱症,這種情況下首先是以治療疾病為主要手段。其他非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抑鬱症,因為本身機理不是非常明確,所以沒辦法確定某種藥物就非常有作用。

2、長期的慢性炎症將會導致抑鬱症的出現,抗炎治療之後抑鬱症狀也有明顯好轉。在科學家進行的小鼠實驗中,製造炎症的模型後,小鼠會表現抑鬱症狀。

3、細胞因子是一大類大分子蛋白質(分子量 15~25kDa),主要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等細胞分泌的生物信號分子。此外,定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小膠質細胞與星狀膠質細胞等也被證實能夠釋放細胞因子。一般而言, 依據其效應不同,可將其分為促炎性和抗炎性兩大類。白細胞介素(IL)-1β 、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 是 現階段研究較為深入的促炎性細胞因子。而 IL-4 和 IL-10 則屬抗炎性細胞因子的主要研究範疇。它們在抑鬱症的病理發生中作用重大。

4、炎性因子常引發抑鬱樣症狀,如干擾素治療。嚴重的抑鬱症與免疫激活相關,且特別與炎性細胞因子的濃度升高有關:升高的炎性因子的活性可影響外周的色氨酸(5-HT 的前體)的清除,並能影響 NE 的活性。

5、科學研究證明,來自臍帶血中提取的UCFTM全陣列細胞因子,更趨向於生長和修復, 對神經系統的紊亂比如老年癡呆,帕金森,抑鬱症有正向的輔助改善作用,同時對記憶力的提升也有幫助。




| 註冊